“很多东西其实并不可以放到台面上去说,但确实中国体育电影有它的困难……”电影《中国乒乓之绝地反击》出品人陈辉说。
曾被寄予票房厚望,并被期待为中国体育电影树立新坐标的《中国乒乓之绝地反击》,最终还是遗憾未能实现这两个美好愿景,影片2月17日上映以来目前票房近9000万,个中原因,颇为复杂,但是另一方面,《中国乒乓之绝地反击》作为一部体育电影,还是以其热血精神打动不少观众,影片豆瓣7.1,已足见观众对其的认可。
(相关资料图)
上映之路命运多舛
1月6日,《中国乒乓之绝地反击》由邓超、俞白眉导演,邓超、孙俪、许魏洲、段博文等领衔主演的电影,1月6日,影片宣布定档于今年大年初一1月22日上映,影片取材于九十年代初国乒男队低谷时期的故事。彼时瑞典队异军突起,技术打法赶超中国,铁腕少帅临危受命,组建起一支备受争议的男乒新军——负伤主力、失意老将、千度近视的削球手、以及缺乏大赛经验的双子星。面对内外质疑,主教练携教练组坚持大刀阔斧改革,不被看好的“男乒新五虎”发挥各自优势,终于在1995年世乒赛上演了精彩的绝地反击,重新夺得斯韦思林杯。
该片的上映历程并不顺利,最先准备于2022年国庆档上映,后撤档。此后,宣布于2023年春节档上映,之后又变成了大年初三上映,上映一天后又紧急撤档,片方发声明称“因宣传发行团队在决策、筹备、推进工作中存在重大失误和严重不足,致使影片在春节档陷入特别被动的局面。让这样一部赤诚之作,无法收获更多观众的评析,我们深感心痛。在此,要对二位导演、诸位主创以及上千名幕后工作人员致以最诚恳的歉意。为了让这部优秀的影片能被更多的观众看到,经片方决定,电影从初五开始调整为小规模放映,并于2月17日‘绝地反击’。宣发团队将更加努力地做好每项工作,力求不辜负二位导演、全体主创及所有幕后人员的心血,不辜负观众朋友们的支持与期待。”
就这样,在今年春节档迎来的报复性观影热潮中,《中国乒乓之绝地反击》却静悄悄地下档,古语说的好,“一鼓作气,再而衰,三而竭”,在黄金档期的一退再退,已经使得《中国乒乓之绝地反击》处于被动地位,竞争力大打折扣。2月17日,影片正式上映当天,《中国乒乓之绝地反击》仅以830万的单日成绩排在票房榜单第四的位置,这对于第一天上映的一部新片来说,显然是“开局即劣势”了。
根据真实故事改编的体育电影 面临不可控因素
《中国乒乓之绝地反击》的定档预告中,一句“献给每一个不被看好的我们”点题影片主旨。《中国乒乓之绝地反击》不仅是一个关于中国男乒在90年代初期绝地反击的故事,更是一个关于如何面对低谷、如何在不被看好的境遇里重拾勇气与信心的故事。
导演邓超坦言:“当我们看到片中人物命运的时候,又联想到我们自己在拍摄期间经历的洗礼,处理从未见到过的困难,思考如何迈过去,会发现那段历史给了我们很多灵感和力量。”俞白眉导演则分享道:“我最深刻的感受,这不是一个讲述人怎样获得成功的故事,它讲的是人怎样面对失败,因为人总会面对困境。我们希望这个电影在这方面和观众对话,把我们痴迷于中国乒乓历史的过程中得到的精神力量,和观众分享。”
整体而看,影片拍摄很用心,主创也投入了热情与激情,看过的观众也评价不错,感觉到热血与励志,然而,遗憾的是,该片在之后的几天,影片始终未能“绝地反击”,目前票房近9000万。该片出品人陈辉在直播中承认,目前的票房情况是“完全低于预期”,“当时做这部片子是想在中国体育电影的赛道上做成一个标杆,不管是电影质量还是票房,都有好的收获,并且通过一部成功的体育电影,推动更多优秀的体育电影诞生。但目前的结果,跟之前的雄心大志有很大的差距。”
陈辉还表示,做《中国乒乓之绝地反击》经历的坎坷很多,“因为很多东西其实并不可以放到台面上去说,但确实中国体育电影有它的困难……包括撤档,也并不完全是来自我们自己的意愿,有的时候也是迫不得已,才有了今天这样的票房成绩吧。每部电影有自己的命,但无论我们主创也好片方也好,在这个过程中都努力了,你们(院线经理)也支持了,希望它接下来能卖多少是多少吧。”
由此可见,《中国乒乓之绝地反击》有着自己难言的苦衷,有着不可控的因素,影响了营销的节奏,除此之外,《中国乒乓之绝地反击》也需要克服体育电影的普遍难题,比如,一旦有真实人物做基础,电影故事便面临很多的掣肘,要知道2020年上映的,讲述郎平和中国女排故事的《夺冠》,在上映前也经历了定档、更名、提档、撤档、再定档、再提档的复杂过程,所以,此次外界最初对于邓超和俞白眉准备拍摄《中国乒乓之绝地反击》,就已经感到“勇气可嘉”。
《中国乒乓之绝地反击》也是有原型人物和事件为基础的,但是,在影片中,电影人物名与真实人物名称之间的差异,使得并不了解那段历史的非乒乓迷们,感觉到一些阻碍,少了很多的乐趣,使得该片的观影目标受众并不明确,吸引的观众范围有限,难以形成热点。
体育电影还需要更多尝试 仅有热血和竞技并不够
中国的体育电影整体上,不乏优秀之作,但偶尔的灵光一现,并没有形成成熟的类型与水准。纵观历史,1934年,孙瑜导演的《体育皇后》被视为中国体育电影的开山之作,在20世纪50-60年代《女篮5号》《冰上姐妹》《水上春秋》《女跳水队员》等影片的上映,反映了我国体育运动蓬勃发展的面貌,不仅体育迷爱看,就连普通观众也被牢牢吸引;而在改革开放后,有讲述女排夺冠的《沙鸥》,反应曲棍球运动的《一个女教练的自述》,乒乓球类的《元帅与士兵》,还有自行车运动的《神行太保》,帆板运动的《帆板姑娘》等,这些影片反应了勇于拼搏、为国争光的体育精神;到了21世纪初,中国体育电影开始深入挖掘运动员的内在精神, 如《一个人的奥林匹克》《破冰》《买买提的2008》《许海峰的枪》《12秒58》等;近年来,体育电影的风格越来越多元,尝试与商业进行更多的结合,比如,2013年格斗题材的《激战》、2015年彭于晏主演的自行车题材的《破风》等,但依然是出圈效果不明显,比如,2021年的电影《超越》虽然特意找来了当时非常有人气的短跑名将苏炳添为主演郑恺特训,但最终只收获1.4亿票房,而冬奥题材的《我心飞扬》票房和口碑反响也很平庸。
迄今为止,体育电影的最高票房影片依然是《夺冠》收获的8.36亿票房,猫眼数据专业版显示,这个成绩目前在中国影史票房榜上排名第126位,可见,体育电影并未形成“气候”,未能展现出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和商业价值。
体育题材需要打破受众有限、套路雷同、情节单一的短板,就比如《中国乒乓之绝地反击》虽然让观众看得血脉沸腾,但却没有脱离“经历多方挫折,在最终的关键时刻取得胜利”的叙事老路,对于体育电影来说,在竞技和热血之外,也可以有着更多的深度解读,在中国上映时创造了票房奇迹的印度电影《摔跤吧,爸爸》就讲述了贫穷女孩子通过摔跤改变命运的故事,其中融合了个人梦想、父女之情、以及性别平等的社会问题;奥斯卡最佳影片《洛奇》则超越了拳击运动本身,讲述了一个总是对现实妥协的平凡小人物怎样抓住机会,实现人生价值的励志过程;2004年奥斯卡最佳影片《百万美元宝贝》则在讲述女拳击手命运的同时,更深入地触及了人性:选择、饶恕、执着和放弃;被誉为最好的棒球电影的《点球成金》因为融入了数学与智慧,也被称为一部智商在130以上水平的社会喜剧,该片脱离了竞技的套路,反应的是“比赛最重要的不是输还是赢,而是在于你如何对待”。
正如著名编剧宋方金认为“体育是武,体育电影是文,一文一武张弛有道”,体育电影本该有一种“天然魅力”, 体育题材或者体育元素的拓展,需要更加深入的挖掘,也需要爆款的体育电影充当领头兵,把体育电影带到更多观众的视野中。
电影人范立欣也表示,体育电影要更好地进入主流电影市场,需要国内的体育受众形成很好的增长态势和真正的社区文化、球迷文化的反哺,此外,也需要更为大胆和丰富的尝试,使得体育产业的火爆,带动体育电影市场发展的进程。
文/北京青年报记者 肖扬
Copyright © 2015-2022 南极快报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:粤ICP备2022077823号-13 联系邮箱: 317 493 128@qq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