消费者也许不专业,也许不懂技术,也许不了解行情,但是消费者不傻。
(资料图)
当车企的市场营销试图去“说服”消费者时,如果他们认为对一个需求的理解会比消费者更深刻,那结果也许就会适得其反。因为更多的时候,是消费者从无到有地实现了工程师创造的需求,然而他们并不能理解这个需求的意义,甚至会心生反感。
当然,还有可能出现一种情况,就是当全行业都在执行这个消费者无法理解的需求时,以至于消费者无从选择时,结果可能就会变为消费者逆来顺受,直到成为“正确”的行为。
在过去五年的中国汽车市场,我们就有这样的案例:为什么“技术先进”的三缸机,在中国遭遇了彻头彻尾的失败?为什么“技术落后”的增程式,反而成为了市场强劲的增长动力?
这两个有关于“消费者教育”的典型案例,本质上是在讨论车企认知与消费者认知是否发生了错位。
营销讲不出研发的本意,注定会失败
车企为什么要做三缸机?因为庞大的燃油车销售规模背后,要解决平均油耗限值达标的问题。企业惯性形成的路径依赖,又让车企不可能轻易放弃燃油车的消费基盘和供应链。
于是,能够在相对稳态工况下实现更低油耗的三缸发动机、能够解决启停高油耗问题的48V轻混,以及以内燃机为核心开发的HEV,成为了拥有庞大燃油车体系车企的重要方向。事实上,这些过渡技术在海外市场都已经被充分验证。
但是,没有任何一家车企的市场营销会和消费者讲这些。他们把目光放在了“技术先进”这样一个着眼点上,把消费者没有见过的“新技术”和“技术先进”产生潜意识关联,不断和消费者强调,先进的技术能够给消费者带来怎样的好处。
但是这其中的错位点在于,研发的本意是要降低工况法测试下的油耗,而并非真实使用中的油耗。事实上在实际用车工况中,三缸机是不是省油仍然强烈依赖于车企发动机的研发能力。做得不好,三缸机比四缸机更费油的情况比比皆是。同时,三缸机车型的定价并没有因为缸数少了而降低——三缸机的研发成本并不低,需要庞大的规模去摊销,这也与“缸数少=更便宜”的消费意识不符。
当然,如果此时全行业都开始逐步普及三缸机,那么车企只要能等够时间、吃住成本,也并非没有机会。但事实上,中国汽车市场的发展速度之快,远超所有人的想象。一切基于内燃机改造的过渡技术,很快就被中国高速发展的新能源汽车冲垮,完全没有立足之地,车企再去头铁坚持也毫无意义。
很多人会觉得,是三缸机的负面舆论导致了它最终的失败。但是,负面舆论只是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,而且是在三缸机本就大势已去之下的落井下石。根本在于,三缸机并没有达到预期中的省油效果(甚至更费油),反而在消费者可感知的抖动、NVH等问题上被无限放大,消费者因此产生了逆反心理,再去做任何的市场教育,都无济于事。
营销是研发的延续,它决定了研发的价值能不能、有多少传递到消费者那里。营销不可能逆天改命,不可能凭空造出研发本来没有的意愿。如果研发的本意是考虑企业的生存与发展,营销却非要粉饰为对消费者的价值,这样的消费者教育,注定是要失败的。
用户与车企的先进,从来不是一回事
增程式在亏电高负荷工况下有缺陷,已经是人所公知的事情。难道消费者真的对这个看起来如此明显的缺陷无动于衷吗?
是的,消费者真的无动于衷。
因为消费者心目中的先进,是电驱,而不是没了电之后怎么用油跑。尤其是当一台插电混动车型,70%以上的工况都是纯电工况,90%以上的工况都是城市工况时,消费者为什么要去刻意在乎那个可能占比不到5%,甚至不到1%的极限边角工况?更何况这点边角工况还完全可以通过合理的能量管理策略去避免。技术研发时对各个场景考虑的权重,可能和用户真实用车需求完全不同。
过去一年增程式和类增程的DM-i热销,证明用户喜欢“电感”的车,包括但不限于平顺、快、简单、安静、节油、省钱。“电”在主流用户的意识中,已经被塑造成了比“油”更高级的事物。当一台插电混动车可以纯电行驶超过100km,满足绝大多数的城市通勤需求时,它相比强调用油时技术有多么先进,要有维度级的优势。
搞复杂混动系统的车企可能很不齿增程式,认为增程式没有技术含量。但是他们忽视的一点是,增程式的纯电驱特性,在消费者心目中就是先进的。而采用复杂机构去延续内燃机生命的做法,才是落后的。如果这台增程式恰好还有性价比优势,结果就更是显而易见的。
那些在三缸机、48V、HEV、PHEV之间折腾了一圈的车企,最后却发现还没有他们口中“技术落后”的增程式市场效果好的时候,是一件让人觉得多么唏嘘、多么讽刺的事情。
此时,你会发现,越来越多的纯电车企出于成本的考量和消费者的需求,开始推出增程式的车型。你也会发现,一台拥有复杂混动系统的插电混动新车,为了快速建立消费认知,宁愿牺牲场景覆盖全面的优势,也要把自己命名为“增程电动SUV”。
除非,车企眼中的先进技术,在消费者感知极强的指标上有碾压性的优势,否则最好的办法,就是顺应市场,不要试图挑战认知。市场的规则,从来都是由强者制定,弱者想要生存,即便不齿强者的行为,也只能选择跟随。
该被“教育”的,是营销者
很多市场营销的理论,都在指向消费者并不了解功能,需要靠营销者去传递、去解释、去告知,并由此得到消费者的认可。但在物质与信息都非常丰富的今天,每天用车的消费者往往比营销者更加了解车型本身,消费者利用社交媒体的工具,在社会化营销的今天,甚至更容易通过传播来教育营销者。
这其中的转变在于,以前的营销者是基于对消费需求的理解,去设想消费者可能通过产品获得的价值,然后再去给消费者勾勒图景。而今天的营销者,则需要通过向消费者学习、从消费者身上找答案的方式,去发掘为消费者创造价值的途径,去反哺还在靠猜测、预判来研发产品的工程师们。
过去“教育”车企的消费者,车企也许会视为trouble maker,视为需要公关的对象。但今天“教育”车企的消费者,车企应当把他们当作是导师。
年销百万辆后,中国插电混动市场将迈向何方?
相比造什么车,我更关心吉利银河要怎么卖车?
主流车企份额之战,为什么核心是插电混动?
入驻媒体平台
商务联系人:Maggie
Tel:135-6413-645 5
E-Mail:maggie@neuesmedia.com
版权声明: 本文为《童济仁汽车评论》独家稿件。 欢迎任何形式的转载,但须注明出处为《童济仁汽车评论》和撰写作者。 如有任何侵权行为,侵权者将承担相应法律责任。
Copyright © 2015-2022 南极快报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:粤ICP备2022077823号-13 联系邮箱: 317 493 128@qq.com